红色之旅寻根脉,诗韵激荡太行魂——江宁区诗词楹联学会赴太行山革命老区采风纪实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4月25日至29日,江宁区诗词楹联学会30余名会员踏上了一场跨越豫冀两省的“红色寻根”之旅。他们深入太行山革命老区,以脚步丈量历史,以诗情对话山河,在红色遗址、文化古迹与自然奇观中探寻民族精神的根脉,创作出百余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作品。
一、红色血脉:镌刻于绝壁的奋斗史诗
万仙山绝壁长廊:愚公精神的现代回响。云雾缭绕的万仙山腹地,1250米的绝壁长廊如巨龙盘桓山腰。上世纪70年代,郭亮村“十三勇士”以铁钎凿山、悬绳开道,历时五年在千仞绝壁间凿通“天路”。会员们抚摸着斑驳石墙,聆听这段“自力更生”的传奇。诗人王传顺即兴挥毫:“慕深腹地传奇远,挂壁云村久播名。赤嶂千寻穷谷路,兆民五载凿山楹……”
红旗渠畔:人工天河映照精神丰碑。林州太行山间,红旗渠如银色缎带蜿蜒盘绕。上世纪60年代,30万林县儿女以“一钎一锤”削平1250座山头,历时十年筑就“人工天河”。渠壁上“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题刻,令会员们驻足沉思。学会毛为桂会长慨叹:“红渠万顷沃畴野,气慨千秋动禹城!这不仅是物质的渠,更是精神的渠。”
二、文脉寻根:叩问千年文明的哲思
太昊陵:伏羲智慧与薪火传承。淮阳太昊陵内,先天八卦图暗藏玄机。诗人云中漫舞凝视伏羲塑像,提笔写下:“八卦玄微参造化,千秋道脉此中藏。今擎星火传薪夜,欲借乾坤量短长。”
老子故里:道法自然的未解之谜。鹿邑明道宫老君台前,1938年日军13发炮弹未爆的奇闻,引发众人唏嘘。诗人刘跃进以诗寄怀:“李耳骑牛海关入,道法自然宝吾邦。华夏文明传万代,鹿邑声名四海扬。”
三、精神丰碑:信仰之光照亮前行路
八路军129师纪念馆:烽火岁月的永恒印记。涉县赤岸村,刘伯承与邓小平曾运筹帷幄的马灯、地图,将军岭上苍松掩映的17座将帅陵墓,令诗人土牛热血沸腾:“刘邓赤岸举雄兵,军民同铸太行魂。”
焦裕禄纪念园:公仆精神的时代回响。兰考焦裕禄铜像前,补丁棉被与治沙图纸无声诉说着“亲民爱民”的赤诚。诗人屏子敬仰激动,赋诗道:“焦桐挺立傲苍穹,兰考英名贯宇中……长思浩气贯长虹。”
四、山河壮美:诗画太行的灵感源泉
太行天路险峻奇绝,1700米海拔的盘山公路如游龙穿云;石板岩镇古朴悠然,写生学子与采风诗人共绘“立体的诗,流动的画”。摄影师戴典金感慨:“太行山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艺术的馈赠者。”
五、以诗为媒:初心与时代的交响
五日行程中,学会将红色教育、文化寻根与诗词创作深度融合。白天考察、夜间座谈,会员们以诗联记录感悟,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名誉会长俞可淼赞叹:“太行山是精神的丰碑,红色基因与文明根脉在此交融。诗笔写山河,初心映时代。”
结语
采风归程,太行群峰渐隐于暮色,但“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道法自然”的哲思智慧、“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已化作诗行,镌刻于每位创作者心间。这些作品将通过刊物与网络传播,让太行山的红色血脉与文明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原野。 (撰稿:黄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