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诗友会——梅园诗社老门东谷雨采风记
2025 年 4 月 20 日,正值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梅园诗社二十余位诗友在社长赵友莅、副社长王金风的带领下,应丁凤英诗友之邀,走进南京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开启了一场充满诗意与文化气息的采风之旅。
10点半,诗友集合完毕,在丁毅成老师的招呼下,首先在老门东牌楼前,来了一张诗社大家庭合影。然后,大家三五聚集,畅叙友情,拍照留影。其中陈忠国老社长、诗友高恩道、释志明、周祥云、周秋云、王腊生、杨良平,吴芸、王勤和潘立珍三位大姐都如约前来。滕守文和杨夫群两位是首次参加诗社的采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丁凤英大姐更是提前招呼张罗安排,她恐人多忙不过来还特地请来自己的小姑来帮忙。诗友们十分感动。
11点,在诗友丁凤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她的新居龙泉巷参观。谷雨节气中,庭院里的花草春意盎然,大家仿佛听到山野田间传来的布谷鸟啼叫的声音。画室书房里摆满了主人的书画作品,不少作品还没有打开。在主人介绍后,大家才知道这是丁大姐的新居私工作室。其间,诗友潘孝良副书长将自己当天一早书写的两幅横式魏体和篆体的墨迹“闲将诗句问乾坤”赠与丁大姐,并进行了交流切磋。赵社长抓住时机忙着拍照留念。一时间,房屋内外都是人,掌声、笑声,屋内外成了欢乐的海洋。而诗友蒋光霞也和丁毅成老师,他们正在寻找最佳镜头摄影录像。丁凤英老师的新居给诗友们留下了文雅而又温馨的印象。
11点多,我们走出龙泉巷,在丁凤英老师的指引下,来到巷子对面的小西湖。大家沿着堆草巷,看了展示牌,了解小西湖的基本概况: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小西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南朝,文学家江淹、大将卢绛均居住于此。明代戏曲名家徐霖在此修建园林,因环境优美被世人称为“小西湖”。小西湖在晚清之后湖水逐渐干涸而消失,后来逐步被民居替代,但名字得以传承保留下来。这里留存的历史街巷 7 条、文保单位 2 处、历史建筑 7 处、传统院落 30 余处,承载着深厚的“南京记忆”,如东晋时期是世家望族聚住地,明代徐霖建“快园”,清代快园荒废后发展为街巷。我们重点参观了植染博物馆,并了解了运营的基本情况。小西湖里还有灯彩工作室、虫文馆、茶馆、民宿、轻餐饮、“网红”艺术展馆等多元化业态,打造成了特色文化街区,尤其是民居条件大为改善。大家一组一组地纷纷在拱门蔷薇花处拍照,以示纪念。古戏台前,堆草巷里,令人遐想。这里的先民谷雨种草早就四散忙开了,而到了秋风之时又将收来的草,整整齐齐地堆在这里,闲暇之余还可在此观看戏班演出。一处满墙的木香花旁,社长和秘书长等众多诗友,驻足欣赏,拍照留念,久久不愿离去。
近12点,诗友们来到剪子巷的郭家大院聚餐,大家分坐在玄武湖和牛首山相邻的两个包间。休息一会儿,东道主丁凤英老师作了简短的热情致辞,诗友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谢意。不一会儿菜已上了一半,大家开始就餐,推交展,相互问候敬酒,不一会儿气氛热闹起来。在周秋云老师的带动下,大家同桌敬酒,离席敬酒,更有的即席朗诵、唱歌、献诗。诗友周秋云演唱的一首《搀扶》声情并茂,深深地感染了大家。接着,大家欣赏到了王勤清唱的沪剧和丁凤英的越剧选段及杨良平老师的《敕勒川》都热情叫好。接着,大家欣赏了现场朗诵,有杨夫群的《江南好》、黄玄梅的《女神》、高恩道的《一朵朵的虹》、滕守文的《看云河金光闪闪》,参加朗诵的还有社长赵友莅、副秘书长蒋克山、诗友释志明、赵干、吴芸、潘立珍、周建文、王腊生等。老社长陈忠国也饶有兴致地和大家一起唱起了儿童时歌曲,霎时间,两个饭厅里,唱腔和声一片,顿时酒席成了欢乐的会堂。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大家还意犹未尽。这时,诗友潘孝良即席朗诵自己的现场诗作:“门东采风诗友会——谷雨相约来采风,郭家大院聚满堂。小西湖中花红绿,老门东里景沧桑。新老朋友叙友情,说唱酒楼留芬芳。玄武湖面丝竹起,牛首山巅诗意长。”诗友们又一次笑着鼓掌点赞。而这个时候,丁毅成夫妇和蒋光霞只顾拍照摄影,他们相互协调,热心主动为采风服务,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为诗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午餐热闹了近两个小时才结束。
转眼间到了下午2点多,走出了饭店,就感到谷雨节气带来的明媚春光,是的,满大街的光景及人流鲜艳如画。诗友们自张家衙进入老门东文化街区的游览活动。大家先到了步行街,满眼只见错落有致的民居,青砖小瓦马头墙明清徽派建筑。抬眼望去,迎面的正前方就是六百年的明城墙,高大巍峨,历历在目。大家顺道依次看了南京云锦及荷颜旗袍,感受到了古代手工匠人的不易与辉煌。经过了积善亭、德云社,一尊打陀螺雕塑逼真有生气,这是老城南先民小时候流传已久的健康活动。一路走着,我们来到了城墙边的崇文亭时,丁毅成老师,蒋光霞为诗友们留下了一张张“活体造型”的合影,亭子、太湖石、参天大树、蓝天白云、还有挺拔高耸的城墙一道摄入了镜头。六朝松茶馆,就在路对面,一派现代气象。走进巷子,庭院深深。青砖小瓦、砖石巷道、花棱格窗、瓷饰造景,还有谷雨时节的攀爬花卉,生机盎然,古色古香,韵味悠长。诗友们随着人群漫步在街区里,大家感受到如今的南京,处处是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时尚感相互交织,人居环境也显著提升,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南京的老门东已成为中外游客老少皆宜的“深度打卡”点。
谷雨采风老门东,诗友相会小西湖。布谷鸟振翅清啼,声声催促做事莫迟;戴胜鸟翩然落桑枝,衔来蚕月丰收的吉兆。这次采风活动,很多老师耄耋之年,他们各自克服家远、年龄和身体缺陷,坚持参加难得的采风活动。其中令人感动的有丁凤英、陈忠国、赵干、周祥云、周秋云、潘立珍、潘孝良、吴芸、高恩道、杨良平、赵友莅、丁毅成、王勤、释校长、蒋校长、王腊生、陈素琴等。一路采风活动中,很多诗友表现出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具有高度团队精神,如王金风、蒋光霞、黄玄梅、周建文、杨夫群、滕守文等诗友。还有许多诗友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低调有加,如丁毅成和蒋光霞。这说明梅园诗社在新老社长的常领下,诗社新年有了新面貌新气象。梅园诗社真是一个大家园。这个家园的所有成员,有缘在一起,关心成长在一起,奋斗快乐在一起。
阳光灿烂,万物逢时,老门东采风印象难忘。愿诗社的你我如谷雨之苗,沐甘霖而茁壮,携春华以赴盛夏,在时节更迭中,共酿梅园诗社新征程中生生不息的希望。(梅园诗社潘孝良执笔)